來源:汪珠德 發布時間:2024-10-23 15:07:23 瀏覽次數:5086
2024年的中秋節剛過,筆者隨同單位領導奔赴雪域高原,看望野外地質項目部的員工。我們此行目的地是拉薩附近正在實施的2個地質項目--西藏當雄縣拉屋銅鉛鋅地質項目部和西藏墨竹工卡縣--林周縣巴嘎拉(東)銀鉛鋅勘探項目。
9月22日清晨,我們乘坐越野車從拉薩出發一路向東,朝著西藏當雄縣拉屋銅鉛鋅地質項目部所在方向進發。深秋的拉薩河纖塵不染、清澈見底;晨曦中河面波光粼粼、寂靜清幽;河谷兩側的山巒薄霧裊裊,天地一色。
進入山區,道路瞬間變得狹窄而陡峭。汽車轟鳴中爬上一個個云霧繚繞、高聳入云的達坂,又緊接著沖向一個個山石突兀、深不見底的峭谷。經過4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我們終于在中午時分到達第一個項目部--西藏當雄縣拉屋銅鉛鋅地質項目部。
項目部駐地設在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主要工作區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項目部工作人員得知我們今天到達,于是便早早在駐地門口等待。說實話,出發前大家對這個今年新簽訂的社會地質項目的實施狀況還是有所擔憂。因為從事這個項目的主要技術人員,都是來自漢中分院,他們突然從低海拔且風景秀麗的漢中盆地,來到長年空氣稀薄雨雪交加的高海拔礦區工作,生理和心理是否適應都是大問題。但當我們到達駐地,看到項目部這些年輕人一個個精神飽滿,絲毫沒有高海拔地區工作帶來的精神困頓和萎靡,而且工作進程有條不紊全面向前推進,讓我們一路懸著的心終于完全放了下來。
年輕上進的項目經理姚龍,性格開朗,他先后多次爬上5000多米的礦區現場踏勘采樣,仔細編寫勘查方案,并主動與業主方交流溝通,最后在多方競爭中順利拿到了這個項目的勘查合同。
項目技術負責人姜小凡,這是一個對工作極端認真的年輕人。為把每一個礦點都能準確無誤地查證清楚,從五月中旬進山以來,他幾乎每天都要帶著另外兩個小伙伴上山工作,而且一去就是一整天,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喝一口自帶的開水,即使刮風下雨也堅持在山上工作。幾個月下來,小姜本來白皙的臉龐也被高原的罡風吹得黝黑,三十出頭的小伙子還出現了明顯的謝頂跡象。雖然生活條件很苦,但說起找礦,小姜卻興奮異常,樣樣講得頭頭是道。
90后技術員屈小龍,今年主動要求到這個項目工作,他認為在艱苦的環境中更能提升工作能力和培養意志品質。屈小龍特別能吃苦,前一陣,他每天上山總會感覺出現胸悶、肋骨痛等狀況,起初他以為是正常的高原反應,所以也沒當回事,照樣每天爬超過30度的陡山,照樣從山上背回幾十斤重的樣品。后來實在忍受不了,跑去醫院一檢查,竟然有兩根肋骨骨裂了,當時醫生囑咐他一定要靜養一段時間,但屈小龍考慮項目正在礦點異常查證的節骨眼上,說什么也不肯休息。于是他一邊吃藥,一邊繼續在野外一線工作。當我們見到他時,他仍然笑呵呵地說,沒什么,現在都快好了。
劉帥是去年入職的大學生,畢業后一直在高海拔的一線項目部工作,當我們見到他時,他笑呵呵地說,高原工作其實沒什么,只要你身體適應了就和內地差不多。
李春是一名老職工,今年被派到這個項目部做后勤保障工作。50多歲的老李進藏工作已經十七年了,本來高大帥氣的他在多年的高原風吹日曬下,頭發稀疏且皮膚黝黑發亮,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他在項目部的工作崗位是廚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為項目部人員一日三餐奔忙。當我來到由棉帳篷改造成的廚房時,李春正在為大家籌備午飯。他剛把米飯裝進高壓鍋里點著火,又匆匆忙忙地準備其他菜品。他告訴我,在高原上做飯,耗時耗力,就連下一碗面條,也要用高壓鍋來煮。一盤青菜,往往要翻炒十來分鐘才能炒熟。看著李師傅忙碌的背影,我不由得感嘆,是啊,在地質隊干任何一項工作都是很不容易。老李告訴我,這么多年來,他每年過完年就回西藏,中間幾乎沒有回過家,近幾年過年回到內地,總感覺身體不適,或許這就是高原上工作太久的緣故吧。
幾個小時后,我們離開了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野外地質項目部,望著這群在大山深處忘我工作的弟兄們,我又一次被他們的精神感動得淚眼婆娑。
9月23日,我們仍然一大早從拉薩市區出發,驅車前往西藏墨竹工卡縣-林周縣巴嘎拉(東)銀鉛鋅勘探項目。不同的是,這個項目工作區海拔更高、條件更艱苦。這個社會地質項目自2018年承攬后,已經連續做了7年。項目主要技術人員3名,具有多年西藏工作經驗的張冬瑞是項目經理,入職不久的大學生石金浩、閆定國是主要技術人員。我們到達工作區時,山巒雨霧蒙蒙,汽車緩慢穿行在飄著雪花的云霧中,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張冬瑞介紹說,這個礦區工作面全部在海拔5000米以上,屬高山深切割區,勘查區內山高坡陡,地勢險峻,最高處位于工作區東側,海拔5656米。
看完現場,我們來到項目部駐地,幾間白色木板房醒目地矗立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山坡上,旗幟上“中國冶金地質”幾個大字迎風飄揚。
張冬瑞在這里向我們介紹了項目的基本情況。他說,2018年西北地勘院接手了這個其他勘查隊伍工作十多年都沒有找礦突破的雞肋項目后,打破思維慣式,通過不懈地現場觀察和成礦規律研究,最終發現了具有重大工作價值的銀鉛鋅礦體。現已探獲資源量銀***噸(大型)、鉛鋅**萬噸(中型)。張冬瑞還說,通過2024年的工作,我們又發現了新的找礦線索,鉛鋅礦勘查達到大型規模已成定局, 并有向超大型規模努力的前景。同時還發現了有一定規模的金礦體,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里必將成為西藏地區又一處多金屬富集的礦產基地。
張冬瑞是西北地勘院2008年進藏工作人員之一,此前在這個勘查項目上已經連續工作了6年。今年本來因為身體原因,西北地勘院已經把他調離西藏,但合作方老板認定只有張冬瑞才能做好這個礦區的找礦工作,院里不得已只能又一次把這個項目的勘探工作交給了他。當我們在項目駐地見到石金浩、閆定國兩名年輕的技術人員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張冬瑞真是一位合格的好師傅,他熟知礦區的每一個礦帶。每一塊礦石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能把其中的巖性結構給你講得頭頭是道。他為了培養我們,經常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辨識巖性和礦體產狀、如何規范開展地質填圖、如何做好巖芯取樣和編錄。在他的指導下,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掌握了金屬礦產的重點找礦方法。兩位年輕人還說,這里工作確實艱苦,我們經常在夜間因缺氧睡不著覺,頭痛難忍,但想到身體單薄,幾乎天天咳嗽不止的師傅張冬瑞,人家也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環境中,而且在這里一干就是六七年,難道他是鐵打的不成。于是,我們所有的焦慮和不安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幾個月來,他們三人跑遍了礦區5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個角角落落,發現了一處又一處良好的找礦線索。
日影西斜,當我們在雪粒撲面的寒風中離開項目部時,看到雖然笑容滿面但卻長期在高寒缺氧環境中工作導致嘴唇干裂青紫的張冬瑞和同事們,心里同樣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惆悵和感動,我們的一線地質工作者真是太偉大了。
回程途中,我們又一次來到拉薩河谷地區,河谷平原上大片大片青稞已經成熟,陽光下金黃色的麥穗隨風搖曳,許許多多的藏族同胞正在忙碌地收割莊稼,無數的牛羊在剛剛完成收割的地里自由自在地覓食,好一幅幸福祥和、國泰民安的美妙生活畫卷。
兩天緊張的野外項目行程即將結束,雖然項目部高原缺氧的自然環境也給身體帶來了許多不適,但看到一線職工為了地質事業有如此的拼搏和奮斗精神,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又一股感動的熱流。試想,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仍能在近似與世隔絕的極端環境中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忘我工作的地質人,難道他們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