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汪珠德 茍進昌 賈耽 發布時間:2023-09-05 15:56:19 瀏覽次數:11335
烏蘭賽爾在遙遠的新疆和靜縣天山南麓大山之中,原為蒙古語“紅色山峰” 的意思。這塊海拔在2800~4500m之間遠離城市喧囂的高山無人區,一年大部分時間白雪覆蓋,寂靜而空曠。放眼遠眺,四周亙古不化的雪山高聳入云,泛著青光的碩大冰川一座連著一座,冰雪融水匯集而成的涓涓溪流日夜不息地奔流在高山峽谷之中,西北局“新疆和靜縣烏蘭賽爾金礦勘查”自有礦權就設立在這塊幾乎與世隔絕的土地上。由于氣候寒冷,這里每年的野外工作期只有短短的三個月。2023年,西北局幾十名地質健兒正在這里爭分奪秒地開展野外地質工作。
為了給一線職工鼓勁加油, 2023年入伏的第一天,我們隨同西北局領導前往烏蘭賽爾,看望慰問正在一線奮戰的職工。
清晨六點,新疆的大地還處于朦朧之中,多數人尚在睡夢當中,可為了中午前趕到烏蘭賽爾項目部,我們簡單用過早餐后就迎著晨曦從和靜縣城出發,驅車直奔烏蘭賽爾。
烏蘭賽爾礦區距和靜縣城200公里,新修的一條旅游公路從礦區外四十公里穿過。汽車進入天山山區后,地勢越來越高,氣溫也越來越低,我們一行人不約而同地換上了厚厚的工作服御寒。越往前走,地形切割越深,途中翻越了好幾座海拔三四千米的達坂。汽車盤旋在高差很大且一眼望不到頭的盤山公路上,白云繞著車頭飛舞,乘車人如同騰云駕霧一般,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的感覺。走完160公里的旅游公路,再往前走就是去礦區的四十公里便道了。說是便道其實并沒有路,汽車基本是在山谷間自由穿行,一會兒穿過谷底的河水,一會兒又爬上岸邊的陡坡。遇到河水較深的河床時,車輛還得掛上前后四驅才能勉強通過。下午一點,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艱苦爬涉,我們終于走完這令人難忘的200公里山路,到達了以帳篷為家的烏蘭賽爾金礦勘查項目部。
出發時我們已經得知,項目部無法解決我們一行人的住宿問題,所以在出發前就做好了當天回和靜縣城的準備。為爭取時間,我們在項目部稍事休息后,便徑直前往鉆探施工現場查看生產情況。鉆機安置在海拔3100米的山坡上,機臺比駐地高出約300米,坡度超過30度。由于坡度太大,上山時每前進一步都相當費力。當我們汗流浹背爬到這個相當于100層樓高的機臺時,時間已經整整過去90分鐘。
看完鉆探回到項目部,我們一邊吃午飯,一邊了解項目運行情況。這個自有礦權是西北局2005年登記注冊的。自礦權建立以來,西北局堅持把這里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資產精心維護。最初的幾年,地質人員都是騎著馬帶著干糧行走多日來到礦區工作的。多年來西北局已在這里開展過多輪地質勘查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地質勘查成果。但由于交通、氣候和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目前烏蘭賽爾礦區的勘查程度仍然不夠高,勘查成果也不夠完整。
2023年國家啟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西北局上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重新審視利用自有礦權做好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極端重要性,并迅速決定將“新疆和靜縣烏蘭賽爾金礦勘查”確定為西北局202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重點自主勘查項目。
承擔“新疆和靜縣烏蘭賽爾金礦勘查”項目勘查任務的西北地質勘查院為落實西北局決策部署,迅速組建了項目部。項目部3月份組建,4月15日第一批野外工作人員就已經到達烏蘭賽爾。當他們拖著帳篷到達這里時,烏蘭賽爾還是冰天雪地,汽車都可以在冰凍的河面上荷載行駛。
2015年研究生畢業的項目經理魏博說,根據往年的經驗,這里六月下旬還在下大雪。但為了趕工期,他們只能提前兩三個月進駐礦區。到達礦區附近,首先難住他們的不是烏蘭賽爾的寒冷,而是礦區工作道路的缺乏。由于這里屬于無人區,加之山大溝深,現成的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但為了保證項目生產正常開展,還非得有一條可供野外生產用車通過的道路。思來想去沒有其他辦法,只有自己動手修一條通往礦區的簡易公路。于是他們克服地形的困難和氣候的惡劣,用鐵鍬、鎬頭等簡單的工具,在荊棘叢生、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鏟石填土,硬生生在亂石翻滾、凸凹不平的山溝里修出一條幾公里長的能通行汽車的便道。這條路雖然不夠寬闊,也不夠平坦,但足以讓野外工作車順暢通過。
道路修通后,魏博他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部署野外作業。他們踩著厚厚的積雪,冒著零下十多度的嚴寒,在陡峭的山坡上開始布設鉆孔,尋找地質標志層和礦化線索,現場核實礦體產狀。起初的那段時間還真是苦,野外跑點時,汗水和雪水在身體上交替蒸發。早晨上山時帶在身邊的干糧,不久后就被刺骨的寒風凍得如同鐵塊,難以咀嚼下咽。魏博指著入伏天還在帳篷里呼呼冒著火苗的煤爐說,也許是海拔的原因,這里氣溫始終偏低,初來的時候我們晚上只能裹著厚厚的棉被蜷縮在床鋪上編寫工作計劃和施工方案,睡覺的時候身上壓兩床被子還感覺寒冷難耐。這里沒有任何網絡通信信號,除了一部信號時斷時續的衛星電話外,幾乎和外界失去了任何聯系。同事們有急事和家里聯系,只能乘車到幾十公里外有信號的山頂上去打電話。由于路途遙遠加之天氣寒冷,這里的員工中相當一部分自上山后就沒有洗過一次熱水澡。
魏博說,“新疆和靜縣烏蘭賽爾金礦勘查”是受到總局高度關注的局重點自主勘查項目,去年安排的工作由于疫情的原因沒有全面完成。為把兩年的勘查任務今年合并完成,項目部除了安排提前出隊和提高工作效率外,我們還特別注意在工作質量上下功夫。由于礦區地表采樣工程施工難度大、礦化帶長、礦區控礦因素復雜,每一個鉆孔的布設我們都是慎之又慎,生怕因為工作的疏忽打偏或打漏了任何一個礦體。正是由于所有項目技術人員的高度負責,才使得今年的野外工作進展得格外順利,到目前為止,鉆探已終孔14個,其中13個見礦,見礦率93%,累計進尺4382.43米。礦區內目前已通過稀疏工程初步圈定了一條長大于1500米、寬約250米的礦化帶,并在帶內圈出9條金礦體,礦化帶在走向、傾向上均未控制,有望進一步擴大其規模。按照施工設計,今年確定的野外工作量完成將近一半,下一步我們將依據前期鉆孔實施結果,進一步優選成礦有利地段,針對重點礦體開展加密鉆孔驗證工作,力求在全面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實現金資源量的較大突破。
年輕的項目副經理王偉平說,今年的野外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全面完成任務,在這里工作的同事們都很努力。我和技術員張亞平是項目部主要技術人員,負責地質填圖和鉆孔編錄工作。山區的氣候變化無常,經常是早晨陽光燦爛,午后便是風雨交加。好不容易爬到工作現場,突然又是一陣暴風驟雨,我們的工作服常常是濕了干,干了又濕。由于四臺鉆機同時施工,巖芯編錄的工作量很大,每當我和張亞平完成當日的巖芯編錄回到帳篷時,常常已是暮靄蒼茫的黃昏時分,我們經常累得晚飯都不想吃。王偉平接著說,這個項目只有一輛車,年近五十的胡俊清是唯一的駕駛員。無論下山采購生活物資,還是在礦區接送野外作業的工作人員上下班,都是由他這輛車來完成。礦區沒有路,汽車總是在冰雪融水形成的河道中穿梭。每天下午河道漲水時,胡俊清就格外緊張,因為好幾次老胡的車就被陷在冰冷的河水中前后動彈不得。往返駐地的途中,在河邊等待幾小時直到河水退去時才能過河,這是老胡出車期間常見的工作花絮。盡管每天的工作很累,但不論多么辛苦,胡俊清總是及時將車輛保養得利利索索,擦拭得干干凈凈,從未因車輛原因耽誤過野外工作。王偉平還介紹說,高山區開展鉆探施工,鉆工們的工作也是異常辛苦。要把幾噸重的鉆機鉆具搬上垂高幾百米的陡峭山坡絕非易事,當他們把最后一根鉆桿抬上機臺時,常常累得腿肚抽筋,連說話的氣力都沒有了。鉆機上人手少,他們兩人一班開動著笨重的鉆機要在機臺上整整忙碌十二個小時才能換班,而且不避風雨,沒有節假日,其勞動強度真是常人無法想象。
在項目部,話語不多的物探工程師李保輝告訴我們,物探工作如同地質勘探的眼睛,它可以通過儀器提前觀察到礦區地下的基本巖體結構和成礦構造。做好物探工作,就能有效圈定地下異常,提前預測礦體的大致走向,從而大幅減少地質工作的盲目性。李保輝從4月中旬進山以來,就一直忙碌在物探野外施工上。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就完成了8個控制點、6千米勘探線剖面、20個工程點和1千米激電試驗剖面的測量。為加快工作進度,他經常早起晚歸,身上背著幾十斤重的物探儀器在陡峭的山巒上來回穿梭。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喝幾口瓶裝水,一天工作下來,常常累得雙腿僵直,正常行走都有困難。李保輝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他取得的物探成果卻為地質工作高質量開展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撐,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不經意間,我們已經在項目部度過了難忘的四個多小時。下午四點,在戀戀不舍之中我們告別了烏蘭賽爾項目的所有員工,踏上了返回和靜縣城的歸途。隨著汽車的開動,項目部搭建在小溪邊的白色帳篷漸漸遠去,環繞在烏蘭賽爾四周的座座雪峰也漸漸模糊。但此時此刻,烏蘭賽爾地質人奮勇找礦的鮮活故事依然清晰地在我們每個人腦海里反復回放,久久不能散去。
返程途中,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烏蘭賽爾大山深處找礦的那幫弟兄們,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任勞任怨、忘我工作的精神,真的可以說驚天地泣鬼神。我們在想,也許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他們那樣不畏艱險、舍身報國的人們不懈努力,才使得我們的國家發展后勁愈發強勁,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