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局黨建工作部 呂強 發布時間:2023-12-06 11:21:59 瀏覽次數:7581
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追求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廣大職工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總局作為央企之一,始終秉承“提供資源保障、實現產業報國”的企業使命,在追求科學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始終不渝地將安全生產管控的關口前移,實施源頭管控,堅決遏制事故隱患,才能實現綠色低碳健康發展,不辜負黨和國家的重托與期待。工程建設板塊作為總局業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經濟規模占比還是從業人員數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建設工程項目所屬行業性質和作業環境工況等條件所限,所面臨的事故隱患風險始終貫穿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很難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加以規范,各層級安全管理主體單位如何做到項目安全生產管控的“關口前移、源頭管控”,是一個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課題。
一、工程建設項目安全生產面臨的諸多不利因素
(一)工程項目自身的不確定性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建設工程中高陡邊坡、深大基坑等工序繁雜且風險管控難度極大的工程項目越來越多,再加上建筑行業固有的施工周期長、勞動強度高、競相壓價以及壓縮合理工期等特點,導致諸如坍塌和墜落等各類建筑安全事故頻發,使得事故發生率排名僅次于交通和礦山建設行業。據統計,總局系統工程建設板塊所承接到的工程項目,既有建筑行業的普遍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中尤以地層結構、水文和工程地質條件等巖土工程技術參數的準確度和不確定性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影響最為突出,對質量和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造成顯著影響,并且對安全風險的分析預判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二)安全措施費用投入不足
工程建設項目的發包方,往往在投標單位競標項目之前就擬好了合同文本,將項目的潛在事故風險轉嫁給承包方,并且絕大部分項目建設單位采用低價中標方式在合同洽談中多次多輪壓價,使得施工合同簽訂價款中的安全措施費用占比不足,達不到國家和行業標準要求,對企業在項目上構建雙重預防機制造成一定影響,這也是導致建筑行業安全事故多發的重要原因。
(三)風險點和危險源認識不足
目前系統內承接實施的工程建設項目大部分是巖土工程類,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巖土體,是多種復雜地質應力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前期只能通過勘察來查明,而又不能完全查明。這樣就造成一些工程項目在籌備和組織施工時進行風險點和危險源辨識時,面臨技術依據不充分,再加上一些工程自身工況復雜、結構動態變化,例如占比較大的基坑支護、抗滑樁、崩塌和滑坡等應急類或地質災害項目,若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程經驗,往往在辨識中會造成漏項缺失或誤辨,導致在前期施工組織時安全防護措施沒有針對性或防護不到位。
(四)勞務分包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工程建設項目的獲取方式是市場競爭,由于產業規模不大且處于鏈條中下游,項目類型、規模和地域基本不受我們控制,通常是勞務分包隊伍不固定,用工年齡偏大,造成了從事勞務的施工人員年老體弱、技能低下和用工短缺的窘況長久得不到改善,加之工程項目獲取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給工程項目勞務分包隊伍安全管理造成很大困擾。
綜上所述,這些問題成為當下擺在工程建設安全管理人員面前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
二、雙重預防機制在安全生產管控中的重要意義
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實質內容是建立一套科學的制度和策略,用以及時預防和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也是實現安全管理源頭管控的有效手段,從而最大可能地保障生產活動安全。雙重預防機制的推廣和運行在國家和企業層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安全生產重大決策部署的迫切要求
2021年9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正式頒布,相較之前的版本增加了要求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切實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等規定,同時新增條款進一步從罰款金額和處罰方式上加大了對安全生產領域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不僅為生產企業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而且對其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只有把安全生產與科學發展相結合,才能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將安全防線建立在企業基層一線。
(二)企業自身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隨著總局轉企改制和科技創新等各項工作的不斷有序推進,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形成,而雙體系預防機制作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實現路徑已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在安全生產中得到了初步應用,這對于指導各局院安全管理健康發展而言具有關鍵性意義,同時也是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職工群眾生活安康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將雙重預防機制落實落地的幾點認識
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這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其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落實落地問題,如何將安全防線建立筑牢在工程項目基層一線,筆者想從事前辨析、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三方面談一談認識和看法。
(一)科學分析評定安全風險等級,動態辨識潛在風險隱患
建立企業安全風險數據庫,加強安全風險源頭管控,嚴格高風險項目投標承接時的事前安全審核把關,推進提升企業整體安全保障能力。在工程項目實施前應指導推動項目部制定科學的安全風險辨識程序和方法,督促項目部在工程項目實施前將其工藝工法、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等方面所面臨的風險,可能出現的隱患,進行全面梳理排查辨識,對于高危重點項目還應組織風險評估專家團隊對其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推演論證,形成風險管控清單,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方案對風險和隱患進行有效預防,是實現工程項目安全管理能否做到“關口前移”的關鍵所在。另外,在生產施工工序環節或者環境工況等要素發生重大變化,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前,以及發生事故后要開展專項風險辨識。
(二)強化雙重預防機制的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保障
嚴格落實項目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將雙重預防機制責任細化分解到每一個項目班組和施工人員崗位,全面發揮施工參與者的主觀能動作用。在開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同時,應根據企業實際,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生產標準化相互補充、融合建設;應堅持采用PDCA的動態循環模式,通過自我檢查、糾正和完善,建立績效持續改進的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長效機制。
(三)健全完善項目雙重預防機制的技術支撐和監督體系
企業應建立功能齊全的安全生產監管綜合智能化平臺,加強遠程監測、自動化控制、自動預警等設施設備的使用,逐步實現企業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情況的信息化管理。由安全管理部門牽頭組織制定完善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結合本企業客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對安全生產狀況進行整體評估,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基層事業部或項目部,實行差異化、精準化動態監管,組織對其項目實施區域內的安全風險進行全面辨識和評估,繪制區域“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企業各級安全生產管理監督人員要深入項目第一線,到事故多發地、易發地,徹查隱患,及時整改閉合,才能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